游客发表
前一個月看小某書的時候,都是曬一些美國妖股走勢和短期收益圖,賣房炒美股的FIRE計劃,100萬美金計劃等等。
而現在去看某紅書,滿屏都是曬虧損的,今天你又虧了多少?
有玩多倍杠杆和期權,短期虧損99%的。
有一個月虧掉一年生活費的,先炒美股虧損,再玩期權虧沒了。
根據我初步看下來,如果炒的是此前熱門的美股算力、特斯拉、英偉達,或者一些純概念MEME股,甚至期權等,很多散戶一個多月下來,虧損在20%以上了,少的虧損幾千美元,多的幾十萬美元以上。
說一下這輪美股下跌的邏輯,個人認為有三個:
一、這輪美股大跌起於1月27日,低成本的DeepSeek 橫空出世,在各國APP霸榜,打破了美國科技壟斷的局麵。
華爾街的機構漸漸達成共識,美國科技股的價值和稀缺性,不足以支撐目前的市盈率,這是本輪美股下跌的核心邏輯。
如果美國科技巨頭如果無法進一.步證明其技術先進性和稀缺性,無法證明玩AI需要的持續天量的產業資金投入是合理的,撤出去的熱錢不會再投入到這些公司。
這也是為什麽即使英偉達公布了超預期的財報,股價走勢也是一路向下的原因。而如果Ai股隻是符合預期或基本達到預期,那麽迎來的可能就是大跌。
二、隨著特朗普的上台,一些政策讓市場資金感到不安,市場最怕的,就是不確定性。
特朗普一貫支持對他國經濟體加征關稅,試圖通過“關稅壁壘”來保護美國製造業。然而,這種做法會推高進口成本,增加美國企業的生產開支,進而壓縮利潤空間。
例如:製造業與零售業:需要進口原材料和商品的企業(如蘋果、波音、沃爾瑪)可能麵臨更高的成本,進而削弱盈利能力。
出口受損:如果他國采取反製措施,美國農產品出口可能大幅減少,影響農業股和相關供應鏈公司。
如果國際貿易摩擦加劇,美國公司可能不得不重新調整供應鏈,增加短期成本,同時麵臨國際市場份額下降的風險。
這對科技股(如蘋果、特斯拉)、製造業公司以及依賴全球供應鏈的企業而言是個不利因素。
特朗普的外交政策傾向於“單邊主義”和“極限施壓”,容易引發地緣政治緊張,市場避險情緒升溫,同時增加政策不確定性。這些因素都會對美股構成壓力,導致市場波動加劇。
三、過去兩年積累的獲利盤太多,對一些新技術已經審美疲勞,其他市場產生分流效應。
2023-2024年,美股尤其是科技巨頭(如蘋果、微軟、英偉達等)在AI浪潮的推動下大幅上漲,帶動整體市場屢創新高。
然而,到2025年1月27日以後,市場開始意識到AI等熱門賽道的增長預期已經被充分計入股價,投資者對進一步上漲的信心不足。
即使美聯儲在2025年年中開始降息,市場可能會迎來短期反彈,但資金更可能流向穩定增長的行業,而不是繼續推高科技巨頭的估值。
過去十年,美股的想象力主要來源於新技術的突破,如雲計算、AI、自動駕駛等。然而,隨著這些技術逐步成熟,或不能如期實現盈利目標,那麽美股吸引力將隨之下降。
一部分國際資金可能會流向估值較低的新興市場,比如中國市場(政策環境改善)。此外,歐洲市場也可能受益,尤其是德國、法國等地的先進製造業和能源企業。
所以綜合看來,這輪美股下跌不是偶然的,而是有深刻的市場原因,不要盲目去抄底個股,下跌時要做的是去杠杆;但從另一角度看,個人覺得,如果以指數來說,美股各大指數早晚還是要再創新高,因為標普等指數就是不斷推陳出新的一個產物,老公司不行了會有新公司頂上去,加上401K製度等注定源源不斷的資金流入,這套機製長期看慢牛還是比較明顯的。
最近看到一個美股90年代漲幅排名,還是有很大啟發,那就是說,科技、消費、醫藥的龍頭公司,長期看回報是巨大的,選一個合適估值的優質標的長期持有,要遠比動不動空倉要好。
戴爾公司在90年代產生了890倍的回報,這可類比2006至今的蘋果公司,都是消費電子龍頭。
BESTBUY可以看作是COSTCO和拚多多,在一定程度改變了零售業格局。
SCH嘉信理財可以類比IBKR和,通過互聯網改變經紀業務。
要重視龍一而不是龍二,例如比特幣走勢遠好於以太坊,台積電走勢遠好於英特爾,COSTCO走勢遠好於其他零售公司。
而以港股來說,泡泡馬特、老鋪黃金、、毛戈平、蜜雪集團等龍頭公司的走勢遠好於其他小規模公司,比如都是做奶茶的,蜜雪集團今天漲了超10%,蜜雪的茶下跌20%。
綜合看來,盡管美股下跌,防範風險的同時,未必不會有新的機會出來,有時候下跌反而是好事,市場沒那麽浮躁,更適合建立長倉,但這可能需要深入的市場了解和產業洞察力。
不管怎樣,資本永不眠。
更多專業分析文章
相关内容
随机阅读
热门排行
友情链接
友情链接